荷兰政府强行控制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,引发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,这已经不单单是中国和荷兰两国之间的矛盾万无优配,而是直接影响了整个欧盟乃至美国。在刚刚举行的欧盟领导人峰会上,荷兰首相斯霍夫的主要任务,也变成了为这场强抢中企的行动辩解。
斯霍夫一口咬定,荷兰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,针对的是一名失职的中国 CEO,并非针对中国,而且荷兰正在全力推动尽快解决当前局势,确保这些芯片能重新供应欧洲。

(荷兰首相斯霍夫)
然而,这样的辩解显然无法服众,也解决不了欧盟现在的危机。因为安世半导体的产品并非直接供应给汽车制造商,而是由供应商整合到零部件中。而且更大的问题是,该公司部分特定芯片目前没有真正可替代的供应商。所以安世半导体芯片的供应中断,影响的将是整个汽车行业。
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此前就曾警告万无优配,目前安世芯片的库存"预计普遍仅能维持数周"。但为特定组件确定新供应商并恢复生产"需耗时数月"。美国通用等汽车企业也已经开始担心断供影响生产了。更关键的是,是影响的除了汽车产业之外,欧洲航空航天及机械工程领域的企业,似乎也已被波及。

(安世半导体)
斯霍夫所谓的"补救措施" 正在变成新的笑话。他宣称 "全力推动芯片供应恢复",但实际情况是安世中国区已宣布独立运营,明确拒绝执行荷兰总部任何指令,员工薪资福利全部由中国公司承担,等于彻底架空了荷兰的 "接管权"。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急着给中方打电话求和,却只字不提归还资产,如此没有诚意的沟通毫无意义。
至于部分欧盟成员国的所谓"反制叫嚣" 更像是自我安慰。有官员提议启用"反胁迫工具",但立刻被同僚泼冷水:中国刚加强稀土出口管制,而欧洲半导体产业 90% 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,真要制裁只会"自断臂膀"。匈牙利、希腊等国直接反对激化矛盾,指出"荷兰犯错不应全欧买单"。

这场危机早已超越企业争端,成为检验欧洲产业链韧性的试金石。芯片专家马丁・盖斯勒指出,即便英飞凌等企业想替代安世,仅产品重新认证就需数月,切换供应商更是要 "数个季度",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缺口。而中方的反制之所以精准,恰恰是因为掌握了产能命脉 —— 安世中国工厂的产能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,还能通过转供东南亚车企弥补损失,这种 "进可攻退可守" 的布局让荷兰无计可施。
如今的荷兰正陷"里外不是人"的困境:对美国,没能换来预期的技术支持;对欧盟,无法平息成员国的怒火;对中方,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诚意。斯霍夫在看守内阁任上的这场政治冒险,不仅让荷兰的"法治形象"蒙羞,更让欧洲看清了"追随美国反华"的高昂代价。

欧盟成员国代表们心里都清楚:若荷兰再不拿出归还资产、恢复中方管理权的实际行动,这场由小国鲁莽引发的产业链灾难,终将拖垮整个欧洲的工业复苏进程。而荷兰想要在欧盟内部过关,恐怕得先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:究竟是谁给了你们权力万无优配,让整个欧洲为你们的错误买单?
创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